SGA頻繁制造犯規的背後責任應歸於聯盟而非球員

来源:CBS

謝伊-吉爾傑斯-亞歷山大並不被視為一個“道德球員”。這裏的“道德球員”指的是那些在進攻時不會過度利用制造罰球機會的球員。亞歷山大顯然不是NBA中唯一一位被認為“不道德”的球員,布倫森同樣頗有爭議,但亞歷山大無疑是最為成功的代表之一。本賽季,僅有內線球員揚尼斯-阿德托昆博的罰球次數超過了他,亞歷山大因其造罰球的能力極有可能獲得MVP獎項。

值得註意的是,亞歷山大不應受到指責,因為制造犯規是一項技巧,它要求球員理解規則、解讀裁判的判罰,並在此基礎上做出靈活決策。他要做的就是幫助雷霆贏得比賽,而他在這方面表現得相當出色。他的責任不包括遵守道德規範,而在於為球隊爭取勝利。然而,創造一個約束他行為的環境則是NBA應該承擔的責任。

問題的癥結在於,亞歷山大的造犯規策略取得了成功。聯盟需要確保正確執行現有規則,並對那些容易被球員利用的規則進行修改。西部決賽首場比賽再次提醒人們,盡管雷霆展現出良好的防守,但人們關註的卻是亞歷山大如何“逃避”處罰。

追溯幾年前,在亞歷山大和布倫森嶄露頭角之前,哈登和特雷-楊等球員就因制造犯規而受到廣泛關註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NBA在2021-22賽季前對進攻球員制造犯規的舉動進行了規則調整,記錄了多種被認為是“明顯、突然或異常的非籃球動作”。如果亞歷山大在比賽中通過巧妙的運用這種動作成功造犯規,那麼問題就出在這些規則的執行上。

關於假摔,在2023-24賽季前,NBA實施了一項針對假摔的技術犯規規定,去年夏天又決定將其永久化。盡管假摔本身不可復查,但在重放中若發現假摔,裁判有權進行判罰。在某次進攻中,亞歷山大的表弟被判犯規,但經過重播確認並沒有非法接觸,亞歷山大最終倒地的行為仍然獲得了哨聲,難免讓人認為這是在博取罰球機會。

NBA幾乎放棄了對假摔行為的處罰,這種情況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假摔行為的蔓延。盡管聯盟嘗試采取措施,但成效有限,反而使得一些擅長假摔的球員更為肆無忌憚。

亞歷山大的造犯規戰術讓對手傑登-麥克丹尼爾斯成為受害者,後者在防守中表現出色。但在亞歷山大的突破中,他用非持球手對麥克丹尼爾斯施加了推搡,從而成功博得哨聲。這樣的行為早已不是新鮮事,而是長久以來的共性。本賽季,亞歷山大不僅在利用這些策略,他的表現也使得這成為一個更加突出的焦點。

從戰術角度來看,亞歷山大的行徑是合理的。他為何不利用對方的最佳防守球員,迫使其離場呢?既然規則允許他這樣做,為什麼不抓住機會鞏固勝利基礎呢?對此,不應責怪球員,而是要指責整個比賽環境。

與此同時,NBA正面臨著另一個棘手的問題:球隊故意輸球的問題。當球隊意識到勝利無望且可能受到輸球的“獎勵”時,他們可能會選擇放棄比賽。在沒有大幅度改變選秀機制的情況下,這個問題暫時無法得到妥善解決。

隨著罰球和犯規機制的存在,球員們自然會尋找漏洞加以利用。每當某種制造犯規的方式被禁止,他們總會找到新的方法。2021年的規則改動有效地遏制了某些投手的造犯規技巧,但亞歷山大卻善於利用各種技巧。因此,NBA應在每年休賽期審查並更新相關規定,確保球員不會過於依賴這些策略。

盡管亞歷山大的目標是幫助球隊贏得比賽,但聯盟的關註並不在於比賽結果,而是為觀眾創造出引人入勝的產品。無論人們對制造犯規持何種看法,顯然球迷並不喜歡這種行為。罰球的存在是為了限制防守,而非為進攻球員提供可利用的武器。尋找這種平衡,並非個別球員的責任,而是整個聯盟的使命。

更新时间: